www.xkcqk.com

当前位置: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正文

摘 要:在教育教学中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本质,高等学校在过去几年间普遍进行了课程结构比例的调整,强化通识类、平台型课程的比重。笔者从自身经验出发,根据自己所开设的传媒通识课的体会,论述了高校公选课在规范理论认知、关照学生生活以及貫彻德育进课堂等方面的课程责任。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德育;责任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中必不可缺的部分,通常由专业课教师根据自身学科经验和社会需求向全校学生开放选课。近年来,在高校教学培养模式调整的背景下,各高校都在推进下调总学分的同时提高公共课程比重的基本方针,学生在公共选修课上的热情和投入都大大提升。公选课课程建设也在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探索,除去常见的鉴赏类、应用类、技术类、语言类课程仍旧广受欢迎之外,一些杂糅了理论与实践,生活与发展的通识类课程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在本校开展通识类公选课程《当代传媒与广告》的实践经验和体会,笔者认为公选课在通识教育、专业理论普及、行业经验分享以及职业观念塑造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课程责任,并且是培养大学生社会道德、职业道德的重要平台。

当代大学生身处于传媒发展的最前沿,既是当代传媒技术的受益者,也是未来创新型应用的开拓者。大学生对当代传媒,特别是数字媒介,在应用上依赖度很高,但对于传媒技术和传播形态的理解和认识并不深入,特别是所学专业与传播、新闻、广告等没有关系的同学,在面对大规模传播事件、新型媒介应用工具、传媒欺诈等情况时,所表现出来的鲁莽简单常常与大学生的社会身份以及社会期待不符。另外当前这一轮全球性的传媒爆炸所带动的绝对不止于传媒业务、广告业务的发展,更深刻地刺激和影响着多领域全社会的盘整与推进。有鉴于此,笔者根据自身传播与广告的专业背景,于2015年向全校一至三年级学生开设了名为《当代传媒与广告》的通识类公选课,力图帮助学生结合传播实务从理论的高度全面、立体、科学、动态地认识传媒环境与广告经营的意义与价值。

根据四个学期以来的选修情况来看,各专业均有选修,学生构成并没有出现向某些专业集中的局面,可见,传媒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对象。学生之所以选修这门课程,主要还是想要了解专业以外的传媒常识以及解决在传播问题上的困扰。因此本门课程主要围绕当代传媒的形态、价值与经营展开,既包含基本的传播理论,也包含一定份量的媒体经营管理办法。通过两年来的授课、研讨、测试以及与学生交流的体会,笔者进一步认识到高校公选课课程责任的重大,特别是德育进课堂在高校实践中的意义。关于高校公选课的课程责任,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要坚定树立规范的理论认知

选上公共选修课的学生自己的专业通常都是和课程所属专业相去甚远,上一门选修课就会对一个领域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但通常这些认识注定还是片段的、浅层的,而且因为专业的关系,学生和授课教师间几乎是毫无交集的,公选课的32课时就成了大学里的一次短暂的交集。有鉴于此,老师们常会放弃规范的理论体系的搭建和讲通讲透的努力,转而将课堂的趣味性放在首位,甚至一味追求课堂效果,将案例都讲成了段子,将理论都简化为散点,刻意讨好学生,大量使用网络语汇和学生思维,在鉴赏作品中有意选择学生好奇的类型,以求获得课堂共鸣。在笔者看来这些都是要不得也确实不必要的。以本门课程为例,学生对当代传媒与广告的接触十分频密,但是受限于专业而缺乏客观评价传播活动的能力,所以选修的大多数同学都是抱着确实想要搞清楚地态度前来的,,那么这门课就一定要有助于非专业的同学理解传播现象、冷静对待社会传播话题,在社会传播中展现正面、理智的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努力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当前传媒环境,接触规范经典传播原理,理解传播事件的真实内涵,提升理性认知,拓宽专业兴趣。这也是兄弟院校广泛开设该类型课程的普遍初衷。

2 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

公选课的目的是进行通识教育,那么对于大学生而言,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就是大学生活。衣食住行传,正是当前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凡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学习深造的需要,求职创业的需要,融入社会的需要,认识世界的需要,正是这些原发的动力在激励学生努力探索专业以外的通用知识。就本门课程而言,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重大传播事件、社会舆情、新媒介工具、广告活动等,也正是课程编排理论框架的切入点。新鲜的案例、专业的数据、丰富的解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传播活动本身,更重要的是扭转部分学生单一刻板的生活认知,更好地理解他人,融入团体。

3 要认真贯彻立德树人的通识观

相关阅读: